当西贝创始人贾国龙请媒体进后厨直播的画面曝光出来后,绝大多数人心里都已经为西贝打上了一个标签。
面对巨大的网络争议,现在西贝“预制菜”风波后续已经来了。
官媒已发话做出了强调,新华社一篇题为《不怕你预制,怕你不告诉我》的文章,为这场争论定下了基调。
基本上可以看出,罗永浩主张的消费者预制菜知情权得到了国社的支持。
文章指出:各方讨论背后,是消费者对于知情权的关切以及对提高餐饮质量的诉求。当“锅气”成为评价菜肴好坏的重要标准之一,餐饮从业者应该思考,“预制菜”如何更好地辅助行业发展。
新华社明确表示,目前大型连锁餐饮企业中使用预制菜十分常见。
这主要有两方面考虑:一是许多商场门店对于明火使用、肉类处理都有限制;二是使用预制菜不仅节省成本,而且能够显著加快上菜速度。
最令消费者难以接受的,是部分商家打着现做现炒的幌子,却是“微波炉厨房”。
新华社一针见血地指出,以预制代替现做,却按照现做现炒的价格收取费用,侵害了消费者权益。
新华社在文章最后强调,应推进餐饮行业的预制菜告知制度,保障消费者知情权。
与此同时,预制菜行业也即将迎来国家标准,目前《预制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》草案已通过专家审查,即将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。
这意味着未来预制菜将有统一说法,餐饮门店是否使用、如何使用预制菜,也将首次纳入强制信息披露范畴。
这将是预制菜行业从“野蛮生长”,走向“合规时代”的关键期。
草案对预制菜的分类、原料、加工工艺、贮存运输及检验方法作出了统一规定,必须是“工业化预加工,加热或熟制后才能吃的预包装菜肴”,并提出“不添加防腐剂”等强制性指标。
毫无疑问,接下来预制菜国标的出台,将给餐饮行业带来深远影响,它将为生产企业划出安全红线,还将倒逼餐饮业告别模糊营销。
当“明示预制菜”成为法定义务,消费者的选择权才能真正落地,行业也将加速进入品质与品牌竞争的新阶段。
预制菜国标也将引发行业深度洗牌,那些依赖添加剂、以低成本低质量抢占市场的企业,生存空间将被极度压缩。
而那些早已布局冷链、投入技术研发的企业,也将迎来更好的发展机遇。
如今来看,这场由罗永浩吐槽引发的预制菜风波,成功引起了官媒发话和国家出手整顿,早已超越了个人与企业之间的争议,也揭示了消费者对知情权和透明度的强烈渴望。
罗永浩10万悬赏征集预制菜证据,西贝开放后厨接受公众监督一定程度上陷入了“自证陷进”,虽然双方站在了对立面上,但可以肯定的是,这场风波成功推动了餐饮行业向更加透明化的方向发展。
预制菜国标的到来,也标志着中国餐饮业正式进入诚实时代,国家不再允许企业用模糊概念高额获利,也不再容忍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。
或许官媒和国家的出手整顿,会给西贝等这类预制菜大户带来阵痛,但最终将造就人们在“吃”这件事上,更加健康、透明和可持续的行业生态。
毕竟中国人一日三餐,顿顿都得吃饭!